50201

圖說:丹麥 Nøkken 幼兒園的創始人 Helle Heckmann女士(演講 @ 2017/12/06,沛沛澐澐 5y5m18d)

.

.

* Helle 老師的 SlowParenting 網站

.

還記得,剛看完『慢養育』一書時,內心非常激動 --- 受 Helle 老師在書中所描述的幼兒園所感動,深覺,應該讓將這樣良善的幼兒教育介紹給更多人知曉,甚至會有想要成為幼師的衝動,覺得應該讓更多的幼兒受惠於這樣的教育。

.

* 講座後和 Helle 老師一同聚餐。

20171206_Helle

.

今年,Helle 老師難能的到來,而且就在校內辦了演講,我當然不會錯失這個機會。聽完講座,內心是滿滿的感動與收穫,當然,也有很多的省思,關於家內生活所需的調整。

聽完講座後最大也最神奇的收穫,是 Helle 老師在講座後分享的一個提燈籠的睡眠儀式:我當晚好奇的試行,神奇的是,平常躺上床都要睜著大眼睛盯著監視器盯個十分鐘眼睛才慢慢閉上的沛沛;當晚,沒翻身也沒瞪著監視器,立馬就睡著了!大師說的話真的要聽~。

.

將當天演講的筆記整理下來,和大家分享。(聽完演講,深覺慶幸自己幾乎做到了老師提的五個要點)

這五條法則,很簡單,卻也很難。當家內生活不協調、不和諧時,不妨想想,是這五條守則裡的哪一條出了問題。

.

.

_blog_bar

雖然時代在變化,但孩子仍舊是孩子,基本的需求永遠是一樣的。我們應接受孩子原來的模樣,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五條教養守則》

【1. Sleep. 睡眠】

若睡眠不足,身體無法排毒。缺乏睡眠時無法思考。所以對於照顧孩童的家長而言,充足的睡眠也是非常重要的,睡眠不足將無法好好的面對孩子。女性又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約需八至九個小時的睡眠。若早上可自然醒來,表示已獲得充足睡眠,可以有個美好的一天。

孩童完全依靠大人,尚未建立生活節奏。睡眠節奏是成人需帶給孩子的,讓孩子有正確的睡眠習慣,建立日、夜的區分,在白天夜晚有不同的韻律。六歲以前,晚上至少要有連續十二小時的睡眠(不包含午睡)。一歲以下的嬰兒需要更多的睡眠。又,孩子通常屬於『晨型人』---- 不管幾點睡覺,只要天亮了,早上六七點就會醒來;無法像大人晚睡就晚起。所以,讓孩子早早上床是很重要的(最好晚上七至八點入睡)。同時,因為孩子早早就寢,家長(通常是母親),才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光。

當孩子睡眠不足,(到了幼兒園)可能會消極的不想動,或是反而過度躁動太嗨,或是只想睡覺。因為尚未清醒,所以很難進入學校的活動。0-7 歲應該充滿好奇地去認識這個世界,若因沒睡飽,沒有力氣活動。過動(ADHD),亞斯柏格,可能都只是因為幼年缺乏了足夠的睡眠。

需確保孩子有足夠的睡眠,睡眠甚至比家庭生活更為重要。睡眠為第一要務,為了確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即使犧牲家內相處的時間,也應該讓孩子擁有足夠的睡眠

家長在孩子七歲之前,應調整工作(暫時放下工作或縮短工作時間),配合孩子的生活作息。

* 睡眠儀式:睡眠的準備從晚餐就開始。有一頓溫馨的晚餐(家中光線不需太亮。現代人總喜歡把家裡開的燈火通明,但進入夜晚之後家中的光線其實不需要太亮,讓孩子感受到夜晚的降臨,營造即將進入睡眠的氛圍);在餐後讓孩子簡單的玩(little play),不超過半小時,切忌讓孩子玩過頭太嗨;之後就準備刷牙、換睡衣準備睡覺(一般是在睡前洗澡,我們家是孩子放學回到家,傍晚太陽下山前就洗澡。)。以往,我都是在孩子刷好牙之後,進入房間(當然,房間的電燈也是全開),然後孩子開始換睡衣、準備隔天上學的衣服和備用衣物;因此不僅電燈開的很亮,而且衣櫃開開關關乒乒乓乓的,很多聲響。經過老師的提醒,睡眠時光是從進入臥房就開始,我將程序改為:在傍晚洗澡時就先將睡衣、隔天上學的衣物都準備好拿下樓,並將孩子的臥室拉上窗簾,準備好成為睡覺的模式。晚上刷好牙就在客廳換睡衣,孩子提著他們在馬丁節時做的小燈籠(《【5y4m23d】幼兒園記事 - 馬丁節提燈籠》),上樓睡覺。這時候客廳的電燈只留小燈,樓梯、嬰兒房,是全暗的,僅靠燈籠的燭光帶路。以往是在房間念了繪本後換睡衣睡覺;現在則改為躺上床後,我口述故事。感謝 Vikey 老師分享她自編的『睡覺精靈』故事,讓我不用再每天傷腦筋要講什麼故事。講完故事,唱了固定的四首晚安曲(巧虎、You are my sunshine、By'm bye、費玉清的晚安曲),親親臉頰道晚安後我就離開房間。因為從晚餐開始家裡就是處於一個很寧靜、平和、光線略暗的氣氛,孩子已經開始培養睡覺的情緒,而且每天都是規律地在同一時間睡覺,所以躺上床後通常很快就可以睡著(我盡量做到八點之前離開房間,讓他們能夠在八點之前睡著)。

很重要的,如果家中無法禁絕媒體,真的需要看電視,要在下午以前看,晚餐之後絕對不要有媒體的干擾,看了電視將會讓孩子無法平靜。同時,家長最好在 5-7pm 這段時間將手機關機,在孩子入睡前,不要讓任何的事情打擾家內時光,有品質的和孩子共享這段珍貴的家庭時間。

* 睡眠的階段。人在一整夜的睡眠中,會有好幾次從淺眠期進入到深層睡眠,再從深層睡眠進入淺眠期的週期。人最容易被叫醒是在淺眠階段的時候,這時候若有輕微細小的聲音就可以醒來,所以老師建議早晨喚醒孩子時,只要製造一些小小的聲響,讓孩子很自然舒服的醒來(當然,更好是可以讓孩子睡飽了自己醒來)。我原本都是設鬧鐘讓沛沛澐澐可以自己起床拉窗簾換衣服,這樣我就不用再花時間上樓叫他們;但聽了老師的演講,覺得用鬧鐘那麼突然的聲響叫醒小孩不合適,所以現在改為自己上樓叫他們起床:輕輕地開門,柔聲的跟孩子道早安,已經睡飽的孩子很快就會起床;而還沒睡飽可能還在深層睡眠的孩子,聽到小聲音卻還沒動靜的孩子,我會給他多一點時間緩衝再細聲地喚醒他。
而老師也提醒了,這樣的睡眠周期,也代表著,當我們在訓練嬰幼兒入睡時,要在他們睡著但還在淺眠期"之前"就離開房間!因為當我們從深層睡眠進入淺眠期準備甦醒時,在淺眠期聽到一點聲音就容易讓我們醒來;換言之,在剛入睡進入淺眠期時,也會因為一點細小聲音就醒來 ----- 孩子無法判別,這個淺眠期是入睡的淺眠期,還是甦醒前的淺眠期。所以,家長要嘛在孩子將睡未睡之前之前就離開房間,否則就只能等到孩子進入深眠期,否則孩子就是不斷進入:好不容易睡著,進入淺眠期,聽到家長躡手躡腳離開的一點聲響而醒來;再次入睡,進入淺眠期,聽到家長躡手躡腳離開的一點聲響而醒來,的無限循環~。

* 睡覺精靈的睡前故事

『天空中有許多的星星,每顆星星都是不同的精靈,其中,有一個是睡覺精靈。每當晚上月亮升起,睡覺精靈就會開始尋找,看看哪家有小燈籠亮起 ---- 這表示,有個準時睡覺的乖寶寶要去睡覺了。這天,睡覺精靈從天上看到,有個小女孩提著好美麗的小燈籠(我們家每天晚上沛沛/澐澐輪流提燈籠,我自然會稍微調整故事的內容),引領著她的哥哥和媽媽上樓,準備睡覺。睡覺精靈好開心,馬上跳下天空,來到小兄妹的家。她將保護這兩個準時睡覺的乖寶寶,而且會讓他們今晚有個美夢。睡覺精靈知道這對兄妹很期待聖誕節的到來(孩子喜歡的事物),所以她今天晚上要讓小兄妹夢到聖誕老公公拉著雪橇來到他們的家裡,邀請他們一起坐上雪橇,陪聖誕老公公一起去送禮物給其他的小朋友…….』。

* 十四歲以前最好都讓孩子睡在有框的小床,而不要貪圖便利(為了家裡可能臨時來到的訪客),讓孩童睡在偌大的單人床甚至是雙人床。適合孩童大小的嬰兒床、兒童床,有邊界、有框,可以讓孩子感覺安全,如果被擁抱,甚至會讓嬰兒感覺像在母親子宮內般有安全感。將嬰兒放在大床,孩子會像是在大海中的一艘小船,會感到迷失找不到邊界。若真的無法達成,最好用其他方式為孩子框出邊界(用枕頭、其他的棉被。但嬰兒要注意這些擺放物是否會造成窒息)。

.

* 2017/12/08,沛沛提燈籠上樓準備睡覺。

20171208_200456

.

20171208_200548

.

20171208_200553

.

.

_blog_bar

2. Movement. 活動

我們(家長)年幼時,動的比現在多,每天幾乎都有走路的機會,走路去學校,走路去朋友家,走路去買東西。但是現今的社會,因為成人都急著做事,去哪都開車,忘了身體需要動。而肌肉是需要經過訓練才會有的,嬰兒是沒有肌肉的。身體要動,才會有肌肉。

0-7 歲,要多運用身體。身體的行動會影響語言和思考的發展。

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方式。走路時左右交叉,在腦中建立橋樑。有八成的連結是在五歲前建立。若侷限孩子的行動,孩子將無法發展意志(因為沒有肌肉)。不需騎腳踏車或滑步車,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路,單純的用腳。Physical movement。應將走路這件事很自然的帶入每日生活中,例如,若是開車載孩子上學,可將車子停在距離學校一段距離的地方,再和孩子一起步行到學校。運動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對家長來說一樣很重要。

從孩子會走路開始,就可以開始訓練,三歲以下每天可以走 2.5km,三到六歲每天可以走 9-10 公里。(Helle 老師幼兒園的孩子每天都是走這樣的距離。Helle 老師慢慢的照固定的步伐走路,大一點精力充沛的孩子們可能會先跑到前頭再跑回老師身邊,這樣不斷地反覆,所以他們走的距離比實際上的距離多上許多;等到他們不跑了,而是慢慢地跟在老師身邊走路,表示他們已經有些疲累,有了足夠多的運動)。動的夠多,身體自然會感到疲累,晚上因此可以很快入睡

有著足夠活動,身體發展好的孩子,可以好好的進行其他學習、社交。

.

.

_blog_bar

3. Nutrition. 營養

給年幼的孩子愈多有機食物愈好。孩子應該要有足夠的蔬菜。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煮飯。可以邀請孩子一起準備:洗菜、切菜。孩子可以聞到青菜尚未烹調與烹煮後不同的香氣;聽到切菜的聲音。透過這樣的參予與觀察、直接的感官感受,孩子日後在選擇食物時較有機會選擇健康的食物(而非貪快的速食)。還可以請孩子們擺盤(一歲會走路就可以做一點點小事,小孩會很有成就感的),從小建立生活習慣,只要是家裡的一份子就一起共同照顧這個家。當孩子參與了整個備餐的過程,上桌時孩子會更享受用餐,會與眼前的食物產生連結,並對食物感到尊敬(worship)。且若動的夠多,孩子自然會感到飢餓,什麼都會吃。(所以足夠的活動是很重要的,會影響睡眠,也會影響進食)。全家人一起圍坐在餐桌,孩子很自然地從其中學習良好的用餐習慣、餐桌禮儀,大家互相分享一天的心得,這是很重要很溫馨的家內時間。

有充足睡眠的孩子,起床時是會感到飢餓的,所以早餐非常重要。早餐也是孩子在幼兒園玩、走路,各項活動的能量來源。所以應該在家裡就吃好早餐,而非到學校才吃。

.

.

_blog_bar

4. Daily Rhythm. 每日的規律 / 節奏

每天應有相同的作息。幼兒其實不需太多的 adventure (冒險 / 不同的活動)。透過每日相同的作息,讓孩子可以預期接下來的活動,孩子會感到很放心、有安全感(其實就連故事 / 繪本也一樣,可以一樣的故事反覆的念,孩子是不會覺得無聊的,其實都是大人會覺得無聊所以想要有變化)。透過這樣規律的作息,孩子對環境會建立安全感,從而發展健康的自我認識。有了健康的自我認識,才有自信面對世界,進而想要擁抱世界、為世界做些什麼。若非如此,當外界環境不斷的變化無法預期,孩子將只會關注自己。幼兒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家庭、母親,他們甚至需要無聊的時間。孩子可以和家長一起做家務,孩子可以從這些是學得『生活』,識得生活。若外出,要慎選所去的地方,挑選高品質(high quality)的場所:例如圖書館、傳統市場。 在傳統市場,孩子可以看到人們社交的狀況。5-6 Y,每日為孩子念一篇章節小說是很棒的的,透過親子共讀,可以建立很親密、很良善的親子時光。

.

.

_blog_bar

5. Love. 愛

孩子無法在沒有愛的狀況下存活。孩子無條件愛著我們,原諒我們的所有過錯,孩子感受到我們盡力做到最好,孩子會幫助我們。身為家長的我們,要上進(working on ourselves),我們需要更了解自己。我們是孩子的典範,孩子是透過模仿學習的,他們會模仿我們的一切;所以我們要仔細思考,要傳遞給孩子什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我們如何對待他們?

a No of Love, not a No of Power。我們需要為孩子設立規矩,引導他們,給他們方向。規律、規矩地建立很重要,孩子可明確的依循,不會感到困擾。愛是責任,我們是孩子的父母,而非孩子的朋友。或許當孩子長大之後我們可以作為孩子的朋友,但是當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我們有引導他們的責任。

不用害怕孩子對你生氣。孩子知道我們愛她,我們彼此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孩子信賴我們。當孩子可能因為我們拒絕他們的要求而感到生氣,或因為未達到我們的要求被訓斥,他們會了解到:life hurts, but we can overcome it. I (parent) will be here for you when you are ready. 當孩子生氣、耍賴、哭泣的當下,不要想去和孩子講道理,也先不用去追究(他們的惡行),只要過去給他們一個深深的擁抱。

愛,將給孩子邊界。我們在幫助他們找到界線

.

.

arrow
arrow

    M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