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娟老師預備了一系列的說故事課程(從對幼兒到對1~12年級學生),幫助家長與老師們練習用「圖像式」的語言說好一個故事,並且將「十二感官」與「四向氣質」運用在說故事的技巧中,來幫助不同氣質的孩子。之前春季課程已介紹如何對幼兒說故事與創作故事,而五月會繼續延伸到1~12年級,接著還會談到如何將故事轉換成戲劇展演。這系列的課程歡迎所有對「華德福說故事與戲劇教育」有興趣的人,不論您身邊的孩子在何種年紀,如果可以從頭聽起,你將會對說故事有一種完整的圖像,甚至也為學習「戲劇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礎。"(課程介紹 by 徐明佑老師)
(2021/05/07~2021/05/21,線上課程,共八小時)
.
.
1~12年級 說故事與戲劇教育
主題:
故事地圖、故事與十二感官、故事與四種氣質
故事與各年級階段性發展任務
戲劇遊戲、課程與表演形式
.
.
口述故事與錄製故事的不同:
錄製故事千篇一律;口述故事則會依照對象、氛圍、孩子的反應,而有不同的變化。
不要讓孩子太快看到圖像(這是為何華德福不建議看繪本的緣故):當孩子看到圖像時,便失去自己想像的能力,無法在腦中產生圖像。看電視也是相同的問題 - 孩子只需接收,內在不須產出圖像。若是用耳朵傾聽故事,內在自然會產出圖像;孩子會從聆聽的故事中吸取各自需要的養分,故不須在一說完故事就馬上討論。老師自己在說故事之前,要先有內在的圖像,才能讓孩子聆聽故事時產生畫面。
0-7歲的孩子尚無法分辨故事與現實之差別,這個年齡的孩子與世界是合一的。年紀愈小的孩子,重複性可以愈高 - 不管是故事的內容的重複性(相同或類似的情節反覆發生),或講故事重複的頻率都可以提高(同一個故事可以反覆講二至三周)。故事內容可能是主要人物經歷一些困難,但結局是好的。老師示範了一個老奶奶紡紗與小老鼠的故事。透過故事中不斷重複的情節,孩子可以感受到意志力的力量。家長若能講述自己在同年段時的故事(經驗)是非常好的。
愈年幼的孩子,講故事的語氣愈平淡,不需要太過戲劇性(前提是孩子的感官有受到良好保護,未受到過度刺激。在幼兒園,只用乙太體滋養孩子,用太強烈的情緒孩子可能會被嚇到);愈高年段,則需要給予孩子愈多的星芒力量(感官、情感、情緒)幫助他們建立乙太體;需用星芒的力量喚醒青少年。故在愈高年段講故事時要愈戲劇化(如同演舞台劇一般)。故教師對於故事的內化要是非常清晰的。
教師如何準備故事,如何記誦故事?
可利用「故事地圖」:將故事轉化為圖像(如同電影分鏡圖 / 故事板的概念)。
可先將整個故事轉化成幾張圖片(掌握故事的架構、骨幹),畫完之後利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講述整個故事;亦可"倒敘",倒敘可更加深記憶力。
「圖像語言」:教師是透過語言將心中的圖像讓別人看到,所以教師自身對圖像要有感覺,才容易透過語言轉述出來 => 選擇自己有"感覺"的題材。
練習:描述手邊的照片(或看到的畫面),看看是否能夠透過語言讓別人"看到"。
練習:將嘗到的味道,透過語言描述出來。
這種感官語言的練習,在G7《創意寫作》課程時可讓孩子練習。因為描述感官是抽象的,太低年級的孩子無法表達抽象的感覺。
故事的"架構"如同人的骨幹,故事中的"感官"則是在骨幹上加上血肉。
在講述故事時,可特別著墨故事內的感官(五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視覺),但這戲劇化的程度要依年齡層調整(愈低年段愈平淡,愈高年段戲劇強度愈高)。
「故事中的十二感官」:
1. 觸覺(可延伸到溫暖覺、自我移動覺):碰到誰、誰打誰
2. 3. 味覺/嗅覺:品味、吃、喝、香味臭味
4. 視覺:色彩、光線、遠近、清晰模糊
5. 聽覺:樂音噪音、聽覺的感受、大小聲、聽明白/理解
6. 自我移動覺:動態
後六覺:生命覺、平衡覺、溫暖覺、概念覺、語言覺、自我覺。
.
G1-3仍延續幼兒園的氛圍。
G1:孩子仍是合一的。可講述童話故事(結局是好的),或周詳的自然故事。
G2: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經驗,開始往兩極開始發展,可能有著顯著的對立(有意識的感覺 <-> 調皮)。可以講述
聖者故事 - 滿足孩子的宗教情懷。例如:聖法蘭西斯、蜜勒日巴、佛陀、城隍爺(水鬼變城隍)。
動物寓言 - 從動物身上看到人性,也看到這些小奸小惡的動物性。例如:伊索寓言、騎鵝歷險記(可以看到小小孩對世界的看法)。
G3:孩子發展出第三元的力量,準備進入盧比孔時期(二下~四上)。對於世界觀察更清晰,開始有主觀意識,新的自我覺醒。
針對自我覺醒,可講述伊甸園的故事: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重新認識世界,用自己的力量生存。
創世故事:神的存在(透過神,讓孩子了解權威)。
與西方的創世故事對應,東方則是盤古、女媧。孫悟空(可對應孩子的調皮,與如來的權威)。
配合數學主課程則可講述:諾亞方舟、曹沖秤象、阿基米德。
配合建築主課程則可講述:魯班。
G4:比三元性又多了一元,孩子會想要證明自己。故事需要有社會性複雜度。
北歐神話(西方):眾神,各有各的特質,諸神間的角力。
封神榜(東方)
西遊記(東方):具角色複雜度。
G5:完美、平衡的五角星。在此時期,身體的結構是最完美最優雅的。開始對於時間有記憶,有時間感;故可以從神話進入歷史。
(西)五個古文明(對照人類意識進化):印度(天)=> 希臘(人)
(東)三皇五帝: 少年孔子(vs 蘇格拉底)
G6:蜂巢狀。在此階段骨骼急速成長,意志力跟不上長太快的長手長腳。此時期重法律、律法
(西)羅馬:漢尼拔、馬略、凱撒(過盧比孔河)
(東)秦漢:鴻門宴(項羽 - 烏江自刎)
*台灣孩童的發展似乎會慢一年,所以G5可能是最混亂的一年,而在G6時達到平衡﹒
.
.
戲劇:
戲劇能夠幫助班級及個人自我發展。因為在戲劇中需要高度合作,孩子需放下彼此成見,且須非常的專注才能夠排戲 => 進入自我、回到當下。
透過扮演與自己相同或不同的角色,對於自我的發展會有一大跨越。
戲劇是課程的統整(綜合藝術):結合音樂(配樂)、手工/藝術/木工(製作道具、布景)、語言。透過製作戲劇做為課程的統整。教師需要不斷的進修藝術(看劇、看展)才能夠製作戲劇。教師需要很清楚孩子的發展困境為何?才能夠針對孩子的發展需要給予適當的角色與操練。教師要清楚孩子需要某個角色,該角色可以幫助孩子跨越;所以即使孩子可能無法將該角色演得好,但重要的是在排練的過程孩子會得到的收穫而非演出的結果。對(熟悉演出孩子)社群觀眾而言,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成長,這遠比戲劇呈現出的專業性重要。
劇本可從主課程的故事中取材、編寫。
G1/G2:戲劇以晨圈的形式呈現。透過晨頌、晨圈,即是在進行戲劇練習。因為低年級孩子音量較小,表演適合在教室內進行,且環境較為熟悉。G1可以圍圓(如同晨圈),G2可以圍半圓。台詞主要以詩謠的方式進行,旁白由全班一起誦唸。老師可一起在台上,孩子會較有安全感。
G3/G4:從G3開始可以有鏡框式舞台。一開始先練習走位(教師內心要有想法,引導孩子讓孩子跟隨)。走位熟悉之後(孩子都清楚何時該出場退場及如何走位。最好演出前兩周就可清楚何時上下台),再練習表情、手勢、語調。可給予孩子功課:在家對著鏡子練習,家長可幫忙對台詞。加上服裝、道具,可幫助孩子入戲;同時,每次排戲時增加一些元素(加上服裝、布景、道具),也可以保持孩子對戲劇的新鮮感。
G5/G6:教師的權威在G4達到高峰(G5是前青春期的開始,可能會有"風暴"),所以在G5開始可以給予孩子有創意的工作與責任。因為孩子已經經歷四年的戲劇經驗,可讓孩子主導服裝、布景、音樂,甚至可讓孩子幫忙導戲(擔任助導)。同時也因為孩子已經有四年的經驗,G5之後劇本可更有深度及難度 。G6後可在孩子剛拿到劇本時競演 => 孩子拿著劇本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色即興演出.但最後角色分配仍以教師為主。
高年級可嘗試演出兩場(A/B cast),孩子在兩場演出分飾兩個不同的角色。這讓孩子在內在可以有轉換,是人我覺,去自我化的練習;不過這相當取決於排演的時間足夠與否。
.
.
.
.
.
.
.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