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jpg

圖說:閃靈為了義賣製作的《日本加油T恤》(居然秒殺賣完了,我好想要啊~)

.

.

最近因為日本地震,網路上有許多文章開始評論國內媒體及日本媒體,

不管是播報的方式、採訪的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最近在網路上吵的沸沸揚揚。

我因為對台灣的電視台沒什麼好感,我們兩個也沒什麼時間看電視,更不想浪費時間在看爛電視上;尤其我的EQ不好,一看到像八點檔一樣的電視新聞火氣就上衝。所以當初搬新家,兩個人一致決定不訂第四台(五年了,沒後悔過),反正要看電影或日劇,Ando-san都會處理;後來是因為怕爸媽偶爾來無聊,裝了有三台外加民視、公視可看的數位電視。

看到最近大家批評國內媒體,想起很久以前寫過一篇《公共電視》的舊文,拿出來重貼。文章是2008年寫的,二三年過去,媒體亂象好像只有變壞沒有好轉的跡象.....。

.

.

==============

順便附上最近幾則的新聞讓大家分享:

- 新頭殼:台媒赴日採訪表現差 網友批:不意外!

還有新聞是台灣記者在東京車站追逐不想被受訪的台灣留學生,出動警方制止維持秩序,真是丟臉丟到外國去了。網友笑稱,日本最近的災難,除了地震、海嘯、火山、核災,第五個災難就是,台灣記者來了....。

.

.

- 中時電子報:不讓遺體曝光 日媒體尊重死者

相較之下,蘋果日報前兩天的頭版照片是一張非常血腥,一截手掌露在瓦礫堆外的照片。(這篇文章中有照片連結,非常血腥,請自行考量)。

.

.

- 另外,感觸最深的,是日本媒體採訪災民時低調有禮的態度:

02.jpg

我沒有實際看到NHK的畫面,不過看到網友的陳述,真的,很想讓我們的記者也看看那樣的採訪禮儀。(酪梨壽司的噗米果的噗

.

.

- 然後我覺得最經典的就是:我常看的部落客米果之前發了一篇被超多人轉閱的文章《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文末也有批評台灣媒體的言論,然後,媒體還真的很捧場的,也不仔細追查文章來源,隨隨便便的,就寫了一篇相關文章《被批不如NHK 台媒:經營模式是關鍵》,同時在文章中說米果是『工程師』(請見下圖。隨便查一下就知道米果根本不是工程師)。了解資訊來源應該是最記者基本的功課吧?在文章中自曝其短,也就不要怪我們大聲撻伐記者老是在網路隨便取材,剪剪貼貼就成一篇新聞,沒有一點專業素養。

01.jpg

.

.

每次寫到 / 講到台灣的媒體,火氣就愈來愈旺。還是讓 Mr. Children 感人的音樂和緩一下情緒吧。

.

.

== (舊文重貼:原文在這裡) =====

剛搬家的時候,我們是沒有接電視的。

因為兩個人都沒什麼時間,也沒有特別想看電視。
電視機通常是用來看電影。
但是後來發現有時候爸媽來的時候,
我們在『傳』東西沒有和他們聊天的時候,
他們就只有無聊的呆坐在沙發...。
所以後來還是裝了數位電視。雖然台數不多,
但這樣爸媽來的時候至少有新聞可以看。

數位電視的台數雖不多,但該有的都有了。
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和公視,還有幾台不太確認名稱的頻道;
有點像以前無線三台的時代。

裝了數位電視以後,偶爾晚上回家會開電視聽聽新聞。
但是,總是聽沒兩下就會把電視關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新聞內容變得很沒營養。
一些雞毛蒜皮、狗皮倒灶的事情,都可以變成新聞。
常常一個新聞一再反覆,翻來倒去講了十分鐘,其實還是在講同一件事。
除了新聞內容沒有營養之外,主播的素質也讓人不敢苟同。
公視除外,其餘電視台(包括三台)的主播,
播報新聞時語氣都是非常高昂急切加上強烈的"抑揚頓錯",
這樣的播報語氣聽在耳裡,給我一種危言聳聽,唯恐天下不亂的感覺;
更甚者,我老是有主播好像隨時會從主播台跳出來和人對罵的錯覺...。
這樣的新聞,聽個五分鐘就覺得頭很痛...。
除了非常具"特色"的播報方式,現在的主播還外加個人主觀的批判
(也可能是背負著各電視台的色彩)。
有時候會在不同的新聞台看到同一件新聞,
一樣的新聞畫面,兩位主播的解讀卻是天差地遠。
各自擷取"需要"的畫面,各自表述。
新聞的中立性消失殆盡。

24小時播報的新聞台,國際新聞卻看不到幾則;
頂多是在節目結尾播個哪個國家的節慶畫面充數。
不是一再說要讓大家拓展視野、國際化?
我卻只覺得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大家視野只會愈來愈狹窄。

曾經在多年前,還在紐約唸書的時候,
聽到亨利梅哲過世的消息。
當時,正是璩美鳳光碟在國內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
我很感慨的和一位同是愛樂者的朋友說到:
亨利梅哲,一位外國人,在台灣為台灣的古典音樂做了這麼多的努力;
因為他,將台灣的音樂層次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這樣一位對台灣有這麼重要貢獻的人,在台灣過世了,
我卻沒有在任何新聞上看到相關的報導。
所有的新聞,就只關心著一片光碟。
在這樣的媒體教育每天不斷的"薰陶"下,
(除了部分抵制新聞不看電視的民眾)
我不認為社會氣氛會有什麼正向的成長。

(抱怨到此暫停,否則火氣會不斷升高...)


話題回到公共電視。
一直沒有深入了解公共電視這個機構的組成為何,
(據說是因為不需要考慮盈收,所以在製作節目的時候比較不需要考慮收視率,能夠製作真正有品質、有價值的節目。)
只覺得,他的節目,是比較能讓我平心靜氣看下去的。
並且在看完節目後都覺得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最讓我驚豔的,好像是去年看到『綻放真台灣』的系列節目。
其中有一集:賽鴿風雲。
原本我個人對於賽鴿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觀感,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但是這僅僅一小時的節目,讓我對賽鴿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不知道,原來賽鴿不是那麼簡單的;
這裡面暗藏乾坤,其中蘊藏的專業與技術看得我是目瞪口呆。
而旁白的敘述方式,以及畫面的拍攝,也都充滿了藝術性及知識性。
我記得當時還和叔叔說:
哇!這片拍得好有國家地理頻道的質感喔~。
結果後來就在片尾發現,
原來這片子是「國家地理頻道」及「新聞局」合作製作的。
我還真是慧眼識英雄啊~。

++++++++ 摘錄自環境資訊中心 +++++++++++++++
「賽鴿風雲」是「國家地理頻道」及「新聞局」合作的「綻放真台灣」系列紀錄片的第3部。這部花了20個月的時間,不僅上天下海,在南部蹲點半年,甚至在風雨交加、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大海上漂流了十幾個小時後才獲救。一切的努力無非是希望透過影像及動人的角色講述這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傳奇故事。
++++++++++++++++++++++++++++++++++++++++++++++++++++++

原來,不管什麼題材,只要用心去做,自然可以吸引到觀眾。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可以被教育的,是可以在觀賞中體會到影片所要傳遞的訊息的。

每次看公共電視都會有驚喜。
城市的遠見、紀錄觀點、我們的島等等,許多的好節目。
帶領著觀眾看到社會各個不同的角落與觀點。

昨天剛好看到『我們的島』介紹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協會。
協會的成員不只設立鳥類的中途之家,
並為因都市過度開發,生存環境受到擠壓的貓頭鷹築人工鳥巢。
默默的,為維護自然生態所努力著。
或許看完節目之後我們並不會也因此開始照顧受傷的小鳥,
或爬到檳榔樹上為鳥築巢;
但至少我們知道都市過度開發對於自然生態帶來的危害與影響。
也知道我們是可以為環境做一點事。
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一個"梗",
未來在選擇自己的居地時,便會警惕將環境的衝擊能減到最低。
如果,用類似這樣的節目取代老是充滿謾罵/爭辯/暴力的新聞,
美化人心,社會,是會變美好的吧!?
關心環境多一點,關心社會多一點,
多一點柔軟(這是跟我自己說的),多一點宏觀。

.

.

.

延伸閱讀:

公視真的有不少好節目,像是獨立特派員、十點全記錄我都很喜歡看。公視拍的人生劇場(桔醬的滋味),以及連戲劇(那年,雨不停國),質感都很好。尤其是柯金源導演拍的幾部紀錄片,看得很令人感動。

之前幾篇關於公視的文章:

- 誰來晚餐

- 登峰造極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